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当我们对某个物体或者某件事情觉得好奇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去探索,以得到可以满足自己好奇心的答案。好奇心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兴趣对眼前的事物采取进一步的探索,是采取学习行动的驱动力。而创造性的想法也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出自创造者对某一个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将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进而采取探索的行动,通过不断的资料搜集、观察、大胆设想从而实践出真章。
好奇心是常常会提及的一个话题,更是父母们想为孩子们维护好的一个珍宝。所以,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对未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当我们对某件事物的全部或部分属性较为空白时,本能想添加此事物的属性的内在心理。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太多的未知和新奇,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整个世界都是空白的。他们会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蚂蚁搬家、小草发芽;他们会去聆听,用自己的耳朵去听鸟鸣啁啾、小雨淅淅;他们会去触碰,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沙土的柔软、小猫咪的温暖;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去感受这个大千世界中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并在过程中不断向大人提出疑问。好奇心会帮助孩子不断地认识新的世界、新的思维,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
那么好奇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婴儿大脑之谜的实验室Babylab发现,婴儿的好奇心的变化取决于周边的物理环境,尤其会受到他们的看护者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属于发育成熟很慢的物种。婴儿从出生到成年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依靠成年人生活。而正是由于人类有这么长的时间可以依赖他人成长,才会在这段时间不断观察、提问、学习,因此我们与其它生物相比,拥有着更为强大的生活能力及创造性。
从幼儿期开始,小孩就会不断收集周围的信息,会做一些父母不让做的事情。这不是因为小孩不懂事或者不乖,只是希望以此来看父母的反应来分辨对错。同时,小孩也会用咿呀学语、指向动作来表示对事物的好奇,因此,这也造成孩童的好奇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或看护人的反应。当孩童表现对某个物品比较好奇的时候,父母不给出相应的回应,那么他们自然会觉得无趣,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哈佛教育学教授保罗·哈里斯曾经估算过,一个孩子在2-5岁之间大约会问40000多个解释性问题。这是个庞大的数字,而我们也知道孩子的进步是最快的,从一无所知到掌握一门语言、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其中几乎完全是好奇心驱动学习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了解了那么多有关好奇心的知识,应该可以看出维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拥有和保持好奇心呢?
就像上文提到的,孩子的好奇心主要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建立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最核心的是需要父母找回自己的好奇心,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好奇心的发展。以下是帮助我们找回好奇心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1.有意识地积累广泛的知识
一定的知识基础更能激起探索欲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好奇心的产生一般始于未知,但很需要已知的启发。只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又不是全知道,才会促使我们更好地产生好奇心。而当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上升了,那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更游刃有余了。
2.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态度
我们对旧事物往往会有会有一种“情怀”、一种羁绊,但是用更开放的态度去了解新事物,才会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才会有快速的认知提升。因此,可以跟陪伴孩子多经历一些新鲜有趣的事情,帮助孩子形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
3.以有趣的眼光看待世界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有趣的眼光看待生活,才能保持对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好玩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即便面临熟悉的事情,也可以尝试与孩子一同用有趣的视角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