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在我主讲的一次“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上,我遇到了一位充满焦虑与担心的母亲,原来她的宝贝女儿正处于青春期,却有着与正常青春期孩子不一样的心智状况(智力残疾四级、精神残疾四级)。于是,这一面之缘的讲座后也就开始了我和她女儿(化名:小凡)的心理咨询之旅。
第一次咨询:
小凡是由母亲领过来的,一副乖巧、怯怯的模样,说“自己没什么问题,让妈妈说”,而自己就一直微笑着依着母亲坐着。母亲能言善道,求助急迫,说她担心女儿不会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交往存在很多问题,并列举了近期事件。当我顺势让小凡讲述事件经过时,小凡逐渐表现出:因害羞而不想表达——因无法清楚表达而恼怒——愤而离开咨询室,不愿继续咨询。之后,我从母亲的陈述中了解到:去年底开始,小凡曾先后经过2位心理咨询师及社区社工的咨询与帮助,近一年来变化大,但近期发现她的学习、生活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做了计划也不能坚持执行,大人说了她也不听,还学会了把“青春期叛逆”当作拒绝与母亲好好沟通的借口,加上不会与人交往,母亲担心这些会影响到女儿走向社会,希望女儿继续获得心理帮助,并保证女儿会同意继续咨询。
这首次的接触给我的感觉是:表面上看着乖巧、顺从、微笑、少话的小凡,内在却满是敏感、防备与情绪压抑,因此,“破防”与建立咨访关系就成了我们重要的工作任务。
第二次咨询:
我观察到小凡是经由母亲劝说而来的,并很想母亲陪同咨询但遭拒。
咨询初始,小凡笑着回应我无问题需讨论或求帮助。然后,提醒我咨询室的水桶是不是要换水了,打听在她之前个案的咨询情况,问起我的家庭情况,提及看过我写的文章,表示想写稿,等等,我都一一做了温和而适当的回应,并肯定她对他人及环境的敏感与关注。就这样,小凡的戒备心开始消减,开始谈起她与母亲之间的沟通问题,表示讨厌母亲的管制与责骂,又理解母亲可能是更年期的缘故。在心理测量的过程中,小凡表达出对测量结果的关注,很在意个人信息被其他人知道,并且由测量内容想到死亡事,主动提及自己害怕国庆回老家探望瘫痪的奶奶,想做处理,但因时间不够同意下次咨询处理。
这次咨询内容虽然不深入,相反可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但有助于打消小凡的防备心,有助于建立咨访关系,同时也是了解小凡个人身心状况的一个适宜途径。我感觉到小凡对人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力、感受的表达力及共情他人能力方面的简单、社会适应能力的欠缺,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也就成了以后咨询目标的基调。
第三次咨询:
小凡虽然迟到了10多分钟,但是自己独自前来的,我及时夸赞了她的独立能力,同时也对她做了关于咨询时间设置的解释及守时的行为规则教育(以后再没有咨询迟到现象)。
接着,我们直接进入小凡上次提到却来不及处理的困惑——国庆想回去看瘫痪的奶奶,但又不敢。通过提问澄清“不敢”的原因(从“怕别人说”到“怕看到奶奶的样子”)、系统脱敏工作(在奶奶屋外——房门口——进门——床前——握奶奶手——拥抱奶奶)、花草比喻与解释生老病死现象,帮助小凡消减对死亡的恐惧,同时训练小凡对情绪的感受力、表达能力,还布置作业:体验见奶奶的感觉。
第四次咨询:
小凡独自乘车提前到达,但表示说“不知道聊什么”,国庆假期没回老家,外出旅游了。我顺势让小凡讲述国庆旅游经过,并通过情感反应、内容反应、重复等,训练小凡的感受力与表达力。
随后,小凡主动提出要讨论如何回避职康中心男性会员直接的亲近行为。这原本是小凡母亲首次咨询时就提出来并急于解决的问题,但我一直没有强行介入,现在问题由小凡自己主动提出,让我感慨:来访者总是懂得自己什么时候该面对什么问题,我们咨询师没有不尊重的理由。通过角色扮演、重复等技术,我帮助小凡觉察被不喜欢的人接近时的感受,指导小凡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回应与回避他人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举动、如何体会他人的感受。
过程中,我感觉到小凡并非毫无原则地“顺从”,每当我认为多练习会更有帮助作用而建议小凡再来一遍时,她如果不愿意就会明确表示“不要了”,对此,我一律表示尊重而不强求,而且,会趁势肯定她愿意尝试新行为的表现,支持她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确定与表达,并反馈说这也正是她想“独立”、想“成长”所必须学习的功课。
结果,在咨询结束例行的评估表填写时,小凡肯定地告诉我“我就是觉得收获……”,并大胆地写下“改变”的内容。这也是小凡感受性、自信心提升的表现:小凡在以往的咨询评估时总是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让我产生“她的感受力是否可信”的疑惑,以致每次评估时我都提醒她写下真实的感受。现在,我认为小凡的感受不值得怀疑,那就是一个特殊孩子在特殊身心状况下的真实感受,她能如此郑重肯定自己的感受,是一种内心的成长,我应该尊重它、接纳它、欣赏它。
第五次咨询:
小凡独自乘车提前到达后,我观察到:面对咨询室门已关但并无“咨询中”告示牌时,小凡直接手机咨询工作人员而非先敲门询问;要求她主述时,她一如既往地笑着回应“不知道聊什么”。
基于咨访关系相对稳定下来,针对小凡无明确咨询内容的情况,我利用观察到的情形与小凡直接探讨今日情景下“应访”时更有效的方法——直接敲门探情况,指导小凡培养观察能力、问题处理能力。
针对小凡常说的“不知道”,通过角色扮演、解释,指导小凡提升独立、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建议从自己设定咨询目标、确定每次咨询主题开始(此后的咨询中,小凡都能带着问题而来)。
利用“烦”母亲怪自己乱花钱事件,通过角色扮演、空椅子、自评感受等,训练小凡的情绪感受力、表达力、共情能力与沟通能力。
第六次咨询:
我观察到小凡准时到达,面对咨询室门“咨询中”告示牌直接敲门;主述时很肯定地说“我今天有个问题想问”,我都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她的“有备而来”。
利用“痛经”事件,一方面训练小凡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经常痛/有时痛/最近一两次痛/就这一次痛;怕痛经的理由是痛的感觉/医生往我肚子上扎针/妈妈骂我乱花钱/妈妈心疼我。另一方面训练小凡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小凡发散性思考如何自己解决怕痛经的问题。
第七次咨询:
我注意到小凡的“主述”变得细致了:昨天在职康学手工,职康专干不让我向老师提问,我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想跟杜老师讨论。
第八次咨询:
这是一个疗程咨询后准备专家督导前的一次咨询,上次咨询时我已跟小凡解释过咨询要作阶段性的专家督导,小凡虽感紧张,但未做细致的咨询,没想到小凡把它当成了自己本次咨询的主题:“想到明天要督导就很紧张。”
我通过提问、具体化,帮助小凡觉察到自己紧张督导的原因——怕督导的专家、怕被人听到;通过共情、一般化、自我开放、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小凡觉察紧张、害怕督导的非现实性,释放负面情绪。我还尝试做了专业解释:心情与想法之间的关系、ABC法则,结果发现小凡能基本理解,并当场从随身包包里拿出笔记本与笔做记录,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或至今还未出现在我的指导方法里,真让我感慨特殊孩子照样有着她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我及时表扬了她,又再次激起她想学心理学、想考心理咨询师的愿望。
多么美好、崇高的愿望!虽然眼下还不能预期一个特殊孩子能否最终如意,但我会利用这一理想中的目标,去帮助小凡从了解与成长自己内心、用心做好身边事开始,去学习,去生活。
以上是我与小凡之间的心理咨询之旅的第一段。
在此阶段,我将个案的问题确定为因精神、智力残疾(均四级)而致的青春期心理成长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咨询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建立与维护咨访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感受力、表达力、共情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建立与提升观念:守时、独立、成长、自己负责、“难”很正常、内外一致性等。
咨询效果:咨访关系稳定;小凡的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增强。
母亲反映:小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接纳咨询师;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如尝试新的公交线路、买伞买衣;交谈中少了“我不知道”、而多了“我想尝试”的表达;会劝我开心。
目前,我和小凡已踏上了咨询旅程的第二段,衷心期待小凡绽放更绚丽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