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你一生的福祉


你有没有想过,最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有这样一个女人,她自称活了“3000岁”,她的一生被称为当代优秀女性典范,令无数人羡慕。


她16岁当兵,从医20年,学会认识生命,不再囿于琐碎而丧失自我,内心充沛;


她35岁“高龄”转行作家,学会活出自我,先后出版多本畅销本书,被评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女作家”;


她46岁决定做心理咨询,学会接纳一切,懂得爱自己;


57岁环游世界,签生死状独自去非洲旅行...


她就是毕淑敏,你从小到大的语文中,是不是常出现她的名字?


但你一定想不到,享有无数光环的她,也经历过很多“难以跨过的坎”,甚至想要自杀。



“我17岁,差点儿自杀”


毕淑敏人生第一个坎,来自16岁去西藏当兵,她是入藏的第一批女兵,当时只有5个人。


那里海拔超过6000米,雪山、高寒、荒凉,作为部队卫生员,她无数次直面死亡:“在阿里有一千种可能性会死,雪崩、高原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车祸枪伤...”


昨天还鲜活的面孔,可能突然就消失了,这块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把对于人生的思考,用冰雪和缺氧的形式,强硬地灌输给她,她毫无招架之力,一度逃避甚至想过自杀。


那是一次拉练,她们要背着60斤的负重穿越120里的无人区,零下40度的温度、6000米的高原...她们被要求不能停,因为一旦停下掉队,很可能被冻死在雪地里。


当她从凌晨三点走到下午两三点时,又饥又渴,肩上的包袋像是嵌到了肉里,她感觉再也支撑不住,做了一个决定:反正走不到目的地了,死了算了。
她打算找个悬崖,一定要很陡峭,一摔就得摔死。


当时正好走到山体断崖旁,刚打算跳时,发现身后还有个战友,离得很近,如果掉下去很可能把战友也带下去。为了不拖累别人,她只好继续向前,结果再没找到合适的自杀地点,反而到了目的地。


寒风中,她捏了捏胳膊腿儿,都好得很,她突然意识到:原来认为自己承受不了的并不是身体,而是内心的某些声音。



这次极端的体验,让她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兴趣,每次就诊都会格外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希望能帮他们看见并消化内心的绝望、负面能量。 


为了能共情特殊病人的心理,比如癌症晚期、老年痴呆...她甚至去临终关怀医院体验,她曾躺在一张刚过世人的床上,就为了体会一个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可以看到什么、摸到什么、心理可能会想到什么。


但这样对她本身是极大的消耗,当医生20多年,内心敏感的她很难再承受如此高密度的生死,“每一次看到生命凋零,就忍不住泪水长流。”


她整个人陷入难以言状的困境中:不想起床、无法投入工作,随便一点小事就会低落、沮丧、痛苦,甚至再次对生命产生怀疑。


直到一个意外的举动,让她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35岁那年,她在极度压抑下,索性放逐自己,沉下心去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


《人生的智慧》、《最好的告别》这类心理学高分书籍,教她认识生命与死亡,让她能妥善地应对死亡,也能有勇气面对眼前的生活。荣格、罗杰斯等心理学大师作品,让她明白找到自己是人生最根本的事,开始去探索自我,也更能接纳生命的不同。
阅读心理学书籍,给了她力量,让她揪着头发,把自己从泥潭里拔出来。


她把自己完全剖析开,西藏11年的经历、从医20多年的感触、对心理和生命的敏感...都记录了下来,写出了震惊文坛的处女座《昆仑殇》。


作家贺绍俊曾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心理学家,每部作品都是心灵处方”,这一切都离不开她长期对心理学的阅读。


有人曾好奇问她,是不是写作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35岁时转行?


实际上,对她来说,根本上改变她的是心理学。
像“冥冥中的注定”,她在最光彩照人的时候,再次从零出发,又是另一个境界。



“心理学是我一生的福祉”


毕淑敏在46岁考上了心理学博士,并成为了心理咨询师。


提到这次转变,她说是因为父母。父母过世是毕淑敏遇到的第二个坎儿,很长一段时间,她都陷入哀伤中,经常莫名流泪。


学习心理学书籍多年,她很清楚自己的状态,成功”自救“。


毕淑敏非常喜欢心理学,它多次帮助她与心灵对话,走出困境、疗愈自我。


毕淑敏曾被一个问题深深困扰:她从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也不敢走进KTV。


这些,都源于她童年的一段经历。


小学时,毕淑敏是学校合唱团的一员,一次排练室,由于出错被老师点名“嗓音太差,你就闭上嘴吧。”


从那后,她再也不敢在人前唱歌,老师的话如同魔咒,无形中一直控制着她,每次需要发言就会抗拒,“我声音这么差,还是算了吧...”


做了心理咨询师后,她回想童年经历,开始重新思考这件事。


她忽然就找到了自己多年来表达障碍的症结,不再认为自己做不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她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磨难,但一定不要沉浸在里面,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焕发力量的点,比如心理学,让自己突破束缚。


正如她在《你要学着自己强大》里所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心理学另一个让她着迷的地方,是能和其他生命有碰撞,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她每次看心理学书、和来访者交流,都能汲取到力量,“我觉着自己多活了好多个人生,我已经三千多岁啦”。


所以她无比认同这句话——如果你有一天开始学习心理学,那是你的福祉。


正如她一路走来,通过心理学探寻并疗愈自己,解决了萦绕于心的困惑,活出不设限的人生。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Top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11号深圳青年学院广顺楼107

联系电话: 

0755-83200822 / 0755-83068808      

备案号: 

粤ICP备15082322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