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孩子的画作能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吗?
因为呀,绘画是孩子的一种“潜意识语言”。潜意识使用的象征符号很多,有色彩、线条、图形、力度、走向、次序等。
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同,画出来的画就不同,显示出的能量、性格、情绪、兴趣爱好、内心呼唤也各不相同。
2019年10月26日下午,南山妇联邀请深圳市华康博爱心理学研究院前往粤海街道后海社区开展“绘心绘画”亲子绘画心理沙龙,本次活动由经验丰富的欧竹青老师作主持。
活动开始时间尚早,报名参与的家庭就已在现场等候,可见家长孩子们的热情。此次活动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由绘画、二是主题绘画。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孩子们稚嫩的笔触、斑斓的色彩选择在白纸上尽情涂抹,让思维想象得以释放。
另一方面也让家长们通过欧老师的讲解,去通过孩子的画作去感受孩子们内心当下的状态。
欧老师介绍道: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特别是14岁以下的孩童,他们的想象力与幻想力都极为丰富,这两项在儿童绘画的心理研究中占了极大比例。这一阶段的孩童常常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
他们的知识虽然不多,但可以不受知识和常识的限制,海阔天空地任意想象。有时虽近乎荒诞,但却又极富意境,这些对于绘画而言,都是可贵的积极因素。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立意与构思,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因势利导。在孩子绘画的时候,多鼓励他们用画笔来讲故事,画完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的场景,这样使得画画和演讲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同时,色彩也反映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普遍喜欢色泽鲜艳,对比强烈,明快的色调,不喜欢灰暗的色调。例如红、黄、蓝等纯色是他们一直的最爱。
儿童绘画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够耐心。他们容易缺乏耐性以及对描画事物的持久兴趣,注意力容易转移。
在绘画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坐不住椅子,涂色、造型等很粗糙等特点,这时候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或表扬去激励他,让孩子有成就感;或设置悬念,让孩子有期待的希望,这样孩子就会努力完成他们的作品以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还能培养孩子的耐心。
欧老师最后总结,儿童那奇特的想象和直接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其表现物象的真诚态度,加以引导对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在陪孩子、指导孩子绘画时,不妨在一同娱乐时,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去保持住孩子的想象与理性思维共存,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艺术细胞和大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