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我诉苦,自己和老公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并且苦口婆心的教导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晚上回来全身心的陪孩子写作业。
可是她的孩子在学习上总是不自觉、不努力、不自主,朋友稍不留神孩子就开始做小动作、神游,她感到非常苦恼!
1
“我的努力,好像不是为了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上初中时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初三时为了更好的监管我的学习,父母托关系让我转到我姨父任教的中学读书。
姨妈和姨父就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姨妈经常会做一些好吃的让我去吃,同时也会顺便问下我的学习情况。
每次当我离开时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场景,我推开门帘,左脚在门外,右脚还在门里时,姨妈就会冲着我的背影喊一嗓子“好好学习啊!”,我答应“知道了”,门帘“啪”的一生合上,我飞奔下楼。
这样的时刻我感受到无比压抑,好像被框在一个凝固的空间里,冲出教师公寓楼的那一刻长长的出一口气,感觉一下子摆脱了所有的束缚,终于自由了!
二十多年后我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很多次我在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会想到这个时刻,会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学习上总是很难做到比较长时间的专注,很多时候我明明知道是很关键的时候了,但还是不想付出太多的努力,好像越努力越不是为自己。
对于这种状态我反复觉察,假设很多可能的原因,但始终不能给自己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
2
孩子不努力,是为了捍卫自我
直到听到一位老师讲他在外出时,他的哥哥总是会打电话给他,每次电话结束时总是会叮嘱他“小心开车、注意安全”,这句话会让他感到非常的愤怒!
他解释他愤怒的原因是,如果他听从哥哥的这句叮嘱,他就会觉得没办法成为他自己了,所以他有时会有一种想故意不注意安全的冲动,似乎这样才能成为他自己。
当听到这个解释时,我突然又想起了姨妈的那句“好好学习”,也为这句魔咒找到了解释。
如果真的“好好学习”了,就好像变成了吊线木偶,所做的一切都是别人的意愿,我越努力就越没有自我。
3
好好学习,是孩子发展自我的诅咒
对于十多岁的我来说,姨妈的“好好学习”不但没有让我把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反而像是一个诅咒一样,让我在那时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来感受自我的成长和存在。
慢慢的这种态度变成了我对权威的应对模式,很多时候权威期望我做的,甚至是我自己想做但又被权威期望的,我都很难全身心投入。
反倒是权威不认可或反对的或是完全自发的事情,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完成。更有意思的是,我心无旁骛完成的事情结果被父母、领导认可时,我表面上很开心,但内心深处会觉得有一丝不自在,继而也会很难再次在这样的事情上全情投入。
也就是我既渴望被权威认可,又害怕被权威认可之后被权威操控而失去自我。
这样的表达也许会有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完全是有可能的。
青春期是孩子中心自我成长的关键期。成为自己,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如果父母用自己的要求覆盖了孩子的自我要求,孩子就很难感受到自我真正的声音,而误以为只有和父母想要的不一样才能彰显自我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青春期的叛逆即是自我认同焦虑的表现,也是存在焦虑的表现。
4
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节奏
现在已为人父母的我,也能够理解当初姨妈的反复叮嘱是因为她受我的父母所托,如果不叮嘱似乎就没有尽到自己监护人的责任。
在充分的认识到这些之后,也许能做出更符合我本意的判断和选择,但这样的领悟真的是用了太久太久的时间!虽然不晚,但依然让我觉得惋惜。
如今我从来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在她其中考了十五名后,给自己定下了期末考入前十名的目标。听到她这样的想法后,我只说如果你需要什么帮助就告诉妈妈。这次的期末她果然拿到了第九名的成绩。
这里我并不想唯成绩论,想表达的是每个人本来就有成长的原动力,一个人只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原动力,就回自然而然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环境设定自我发展的目标。但父母过多的期许和要求会阻碍孩子听到自己内在的需求和目标。
看到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认真或是没有目标时,我们父母难免都会焦虑,以致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对孩子提要求,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然而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分清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留给孩子更多自我疏理、发现内心需求的时间和空间。这需要父母坚定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原动力,并有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呈现。